让体育精神浸润大学校园(人民日报文教周刊)
发布时间: 2014-10-11 浏览次数: 132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的意义几乎尽人皆知。然而在现实中,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生应当每天锻炼一小时,虽然有些竞技体育项目搞得热火朝天,可是,在整个教育格局中,体育仍是非常薄弱的方面。

  改变这种状况,仅仅靠要求、提倡、喊口号是不够的,而应当大力弘扬体育精神,使体育不仅是一门课,不仅是一项或几项运动,而是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刚刚落幕之际,本版推出相关报道和言论,旨在唤起人们对体育的热情,唤起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

  ——    

       说起10年前在清华度过的赛艇时光,董智依然眼睛发亮。

  董智2005年清华毕业后留校工作,此次深圳大运会上,他是中国代表团的射击教练。始于1999年的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董智是第一批队员。他清楚记得,两队第一次在福州交手,清华赢了,回到学校晚上出去吃饭,同学们都在说赛艇。而第二次交手北大胜出,听说他们把那条十米多长的赛艇在北大南门展出了一个月。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赛艇曾为这两所中国最负盛名的高校带来激动人心的话题,如今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而这话题背后的起伏,也透射出大学体育精神该如何塑造与传承的追问。深圳大运会上,大学与体育精神的讨论,也有了再一次聚焦的机会。

  1.体育精神,大学不可或缺的品质

  名校赛艇拥有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英国有剑桥牛津对抗赛,美国有哈佛耶鲁对抗赛。当年在清华赛艇队,董智和队友们也曾转战四海,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海外名校赛艇那节日般的盛大场面和四处蔓延的欢乐气氛,在哈佛,好几百条艇聚在一起,从老人到小孩都有,15秒出发一个,整整三天。至于对抗和胜负,虽然是比赛的精髓,但如果将其放在已延续一百多年的赛艇历史中去打量,剑桥也连输过十几次,照样铆足了劲参加。

  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校训,彰显着各自的追求和风格,而体育精神更像是大学共通的底色,因为在强身健体之外,体育带给青年人的,还有品格与精神层面的塑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说:体育对人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奥林匹克之美可给人的创新、勇敢、果断、尊严、自信和责任感等素质以启发。这正是对体育价值的深刻认识。

  参加深圳大运会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加里·坎宁安曾是一名大学篮球教练,他的体育生涯长期服务于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这已是他连续第十七次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在美国大学的地位,加里说得直截了当:体育被称为大学的大门,体育文化历史悠久,运动风气非常兴盛。大学也为美国体育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加里说,美国大学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且质量一流的体育场馆,不仅向校队,也向普通学生开放。美国很多体育运动最初就发源于大学,因此,大学与体育的结缘几乎是与生俱来。而很多美国名牌大学之间体育上的竞争不亚于学术上的竞争。集体运动尤其为美国大学所推崇,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团队合作、永不放弃等精神,在学生中有着独特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也传递出一所大学的精神气场。

  大运会英国代表团团长格林汉姆也表示,英国大学中,各种类型的体育社团非常发达,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选择一到两项参加,有运动才能的学生很有人气,是校园的明星。

  大运会期间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所做的报告题目为发展大学体育,塑造健全人格。钟秉枢认为,人类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等价值观念往往在大学中形成并发展。而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因为体育精神代表着一些公认的人文价值,比如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控制能力、社会准则等。

  也正因为如此,大学体育运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健康素质,形成了大学品格,钟秉枢说。

  2.锻炼身体,塑造青年健全的人格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提出这一主张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内容。蔡元培主张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他在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工作的第一年,就成立了北京大学体育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在校园中掀起了锻炼的热潮。这句口号至今激励着高校学子们身体力行。

  如今,清华附中的体育特长班马约翰班,名字就取自清华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马约翰长达52年的体育教学工作都在清华度过,他在1931年清华大学的《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将学校体育的目的概括为两条:一是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深圳大运会火炬手,75岁的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吴文虎也曾是一名出色的田径运动员,他1959年毕业于清华电机系,学生时代还曾代表北京队参加过全国比赛。在清华的体育故事中,吴文虎记忆犹新的是1958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当时,清华大学学生李作英、蓬铁权双双打破全国纪录,而他们两人在距离终点只有百米时暂停了冲刺,扶起一位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的选手。这让吴文虎感佩至今,并将之视作清华体育精神的宝贵财富。

  钟秉枢同时认为,体育运动包含的核心概念是竞争,竞争精神正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品格。面对胜利从零开始,面对不公冷静处置,面对失败屡败屡战,这些在体育运动中经常遇到的状况,将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一个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后,不见得都会遇到快乐舒服的环境。我们提倡用快乐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而这正是体育可以赋予一个人的素质。钟秉枢说。

  多年来积极推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交流的美中体育和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刘向荣认为:体育之所以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体育运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培养他们机会平等的意识和勇于实践的品质。同时,参与运动也要直面竞争,大学生从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怎样在冲撞和对抗中理解而不是报复另一方,这都是体育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体育在美国大学中受到高度重视,也是这一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

  3.直面缺失,呼唤体育回归校园

  在大运会上,那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运动员,让人们看到了体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强大的塑造作用。

  王宇,大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代表团旗手,来自清华大学,现在是会计系大一学生。在大运会跳高比赛中,王宇最终名列第四,虽然没能实现挂上奖牌的愿望,但他已经为未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在毕业前能跳过235,我会选择继续跳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我就会去找工作。王宇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而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平衡,也让他这样的体育生具备了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但现实也有不乐观的一面。

  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最近3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迅速增高,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以北京市为例,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仅为24.3%。《我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揭示,各年龄段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80%以上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敏担任中国大运代表团网球队领队,他的观点很明确:学校里的各类体育设施只有保持满负荷运转,才能充分发挥体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作用。而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主任顾红现实的感受是,鼓励现在的学生去参加运动,好像拖不大动运动习惯的养成,不能等到大学阶段再去引导

  上海大学对于体育的重视,来自前校长钱伟长的理念。这所学校的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还会收到另一份通知:大学期间必须学会游泳,否则不予毕业。这一项在全国综合型大学中并不多见的要求,推行之初也曾受到质疑。现在没人反对了,学校、学生、家长都意识到了学会游泳的好处。顾红说。

  精神寓于运动。体育精神的塑造,来自运动习惯的养成。汪敏积极倡导学生社团组建体育俱乐部,五花八门的体育项目,意味着大学生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不管从事什么运动,得到的收获都是相通的。

  让体育精神浸润大学校园,让青年在运动中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民族留给未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