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文化园地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与心理健康

进入 21 世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健康问题。健康的标准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机体健康,而是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大程度地追求心理上的健康。在这个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社会里,高校的在读学生也面临着激烈地竞争。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每个大学生都曾有过参加体育锻炼的经历并有参加的条件,人们普遍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又获得了许多体育锻炼也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在现代社会,体育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拓宽人们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身体能力,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能力,追求卓越,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实现理想。体育锻炼能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满足不断成长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有调节心理的功能,

在体育参与中,生理、心理和精神都得到很好的满足。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至今也尚无一致的意见。其中国外研究中最引人注目、最系统、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十条标准:“(l)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应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④世界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国学者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即为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良好,态度保持积极,行为习惯规范,需要结构合理的心理状态。

                 引自《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